第八十二章 调研-《混在1275》
第(2/3)页
这还不是御史所为?虞应龙好奇地问道:“既然衙府不给开销,达公这分子又是从何而来?”
邓得遇得意地一笑,从身后拿起一张大开的硬纸,指着上面的一块儿说道:“就是这镜报所出,他们只要登在报面上,就会给予老夫一定的报酬,反响强烈的话,还有奖励,过些时日等攒够了分子,老夫还想抱一台画影儿回来,那里头有真人故事可看,这些日子衙门里就在放《大宋提刑官》,说得是宋慈宋惠父的故事,虽说形制颇有不适,倒也有趣,你得暇时不妨也去转转,保管大有收获。”
虞应龙无语了,接过那张硬纸一看,上面果然登载着一篇文章,名为《军功制度的优点与不足》,不禁吓了一跳,这等公然批评施政之策,不是与当权者过不去么,没有贬斥就不错了,还有分子拿?倒是这传说中的新闻纸,比朝廷的邸报强了何只百倍,瞧瞧上面配的彩画儿,活灵活现,一看就让人有捧读的欲望。
“施政得失,任人评说,这位刘抚帅倒也有几分磊落。”
邓得遇看了他一眼:“柏心自德祐府来,朝堂如今可还安好?”
“安则安矣,好则未必。”说到这个,虞应龙就来气:“如今官家年幼,圣人垂帘,都堂与国舅全节度你来我往好不热闹,你这里是纠察得失,他们是党同伐异,混不知元人已经打了福建,福州危如累卵,失守只在须臾之间,如某这等偏外之人,哪里还有旁的去处,不瞒达公,去到德祐府的人,无人不是失望之极,除了拉不下脸的,大都回了琼州,这边一天一个样,不过数月之别,竟又有几分陌生之感,真不知是幸还是不幸。”
邓得遇无声地叹了口气,结果早在他们渡海之前就预料到了,之所以没有去凑那个热闹,就是明白一点,哪怕到了生死关头,该争权夺利的,还要争,也只有这样的比较,才会明白琼州为什么会发展到这样的地步,将数百万人的心集中起来,劲往一处使,还有什么做不到的。
“数月之间,那位刘抚帅便平定了三佛齐、闍婆等海外数国,昨日新传来的消息,大军已经登上安南、占城之土,占城守将全军来降,元人的后路断绝,看看今天的新闻纸,《对蒙寇的最后一战》,这便是你下船时所看到的景象,千帆竞发欲南渡,只手擎天犹未足。”
邓得遇看着他说道:“柏心哪,刘子青与老夫说过,你是忠肃公之孙,万万不可辱没了他的英名。”
虞应龙手上一抖,没料到,区区数月之别,对方竟然已经全然投向了那位刘抚帅的一边,要知道,德祐府的朝廷对于他的评价,一个“跋扈”已经算是中肯了,很多人直与当年叛宋投金的姚曦相提并论,不臣之心已是昭然若揭,这样一位逆臣居然用祖上的功德来劝诫自己,岂不是讽刺?
可是只要表面上的那层纸没有撕破,双方都是装作不知,他也是唯唯揭过,将自己的来意道出。
“达公可知,州衙推出的那个海外开拓团,是个什么章程?”
听到这里,邓得遇哪里不明白,原本就是为了像他们这类人准备的一条出路,不光那些乡绅大户动心,就是旧有的官绅世家也是一样,看着对方期盼的眼神,他不得不佩服当初想出这个主意的策划之人,用极小的代价就转移了矛盾,还落得一个不错的名声,当真是好算计。
“柏心有意否?”
“族中人托某打听打听。”身于书香世家,虞应龙还是有几分遮遮掩掩,邓得遇也不揭破,坦然答道。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