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百章 退让-《混在1275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这种情况下,政事堂还是一言堂,已经无足轻重了,至少在圣驾抵达德祐府之前,陈宜中有着毫无钳制的权力,这一点,就是听政的全太后,也是默认的,毕竟,同去世的谢氏相比,她连一点执政基础都没有。

    

    送走了宣诏的陆志侃,陈宜中没有丝毫轻松的模样,海阳县城低矮的城墙,拥挤的街道都让他头疼,看着圣驾下榻的那片建筑,两人都露出了苦笑。

    

    “则堂,这里离不开你,枢府你要担起来,等那边发了话,就会有人来分担的。”

    

    他的话说得很隐晦,家铉翁如何听不出,枢府的位子,是留给那位全太后的,她现在一时还想不到这上头,是因为没有经验,等到了德祐府,自然会有人提醒她该怎么做,政治上要平衡,就需要互相制衡,陈宜中明白,他当然也明白。

    

    就连人选,都是唯一的,圣人的家兄,那位全节度。

    

    “等不得了,明日雨不会这么大,催一催,能上路赶紧上路,早一日到府,早一点安定,总落在路上,难保他人不会多想啊。”陈宜中的话随着雨点,硬梆梆地敲在石子布成的街道上。

    

    对此,家铉翁的感触最深,一日不定都,朝政一日就无法正常运转,多少大事在等着?他们可以等,元人会等着么。

    

    而最明显的一点就是,缺乏一个知兵之人。

    

    殿帅苏刘义出镇独松关之后,便失去了联系,临安一丢,他纵然还活着,也被隔绝在了大山里,而随驾的这些人里头,什么人都有,就是没有一个统兵大将,这就造成了一个灾难性的后果,哪怕能重新召集一支兵马,由谁来带领,都是个绝大的问题。

    

    若是金明还在,就好了,这是两人不约而同冒出来的想法。

    

    福州一战,让他们直观认识到了两国兵马之间的差异,这支为数十万的大军,几乎全都由新卒构成,如果不是金明在泉州城下那几个月的操练,早就一溃千里,哪里还有如今在这里磨时间的功夫?

    

    国难思良将啊。

    

    如今后悔也是无益,陈宜中抛开那些乱七八糟的想法,又提到了很久之前的一个选择。

    

    “刘子青前赴广西时,政事堂就有意调姜才回京,当时广西有战事,被他强留于此,如今是时候调回了,陆学陶此次,就负有这样的使命,他去说,比你去碰钉子要强,就算行不通还有一个缓冲。”

    

    原来如此,家铉翁何尝不知道,那位刘子青是个吃不得亏的主,想要从他手中挖人,何其难也。

    

    可是得用的人就那么几个,不早做准备,等元人打过来,如何抵挡得住?

    

    他们的心情,就如同眼前的情形,阴在了茫茫雨雾当中。

    

    

    

    (本章完)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