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九十一章 山芋-《混在1275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

    当初,他是凭什么认定此人的?要知道,两人之间相隔一个县,平素又从无瓜葛,说是同乡,一个在州治衡阳,一个却是常宁,看上去天差地别,可结果就是那么无语。

    

    他只能归之于,这个带着神秘色彩的组织,有着一套自己的办法,他们只对抚帅负责,没有向自己交待的义务。

    

    “此事并非下官的首尾,而是那位李主事之功,实不相瞒,事情到了现在,下官依然不明甚解,或许少保可以从抚帅那里,打听一二。”

    

    叶梦鼎何许人也,一看就知道他并非言不由衷,也不是敷衍塞责,而是真不知道,至于后面的意思,就多少带着一种试探了。

    

    老狐狸才不接这茬呢,一旦露在了明面上,有些事情就必须要提出来,最后能得出什么样的答案,他一点把握都没有,那样的话还不如不见。

    

    顺着这个话题,他又问了一些关于机宜司的事情,虽然内里的详情陈允平说不出,但仅从表面上看,倒是有几分皇城司的影子,这样的组织,有宋一朝,和内廷的宦官一样,都是为文人集团所警惕的,刘禹建立它的目地,或许从一开始就不那么单纯?

    

    当然,眼下探究这个毫无意义,如果他们的效果和手段真得像破案这么神,正是目前的琼州所需要的力量,而且从陈允平的介绍里,刘禹未必没有制衡之意,只要两权各有统属,就从制度上杜绝了一手遮天的行径。

    

    可是制度本就是人订的,再好的制度经过时间的摧折,最后变得面目全非,甚至背离本意的事,史书上又何曾少过,想到这里,叶梦鼎自失得一笑,眼下想太多,可不就是杞人忧天?

    

    不得不说,积威之下,阴影犹在,对着他,陈允平感到了极大的压力,不得不竭力寻找话题,避免太过尴尬。

    

    “适才下官过来,听到了少保与贵仆的问话,叶府那块地的来龙去脉,下官倒是知道一些,原本的地方要大上许多,不过矮了些,府中管事便找了郡夫人,重新换过,便是如今那一块。”

    

    听他这么一解释,叶梦鼎还有什么不明白的,自家人嫌位置不好,闹到了十三姐儿那里,最后以对方的妥协为结果,他不置可否地点点头。

    

    “你的家小俱都来了么?”

    

    陈允平不知道他的用意,“嗯”了一声,他家是四明大族,早在泉州之役时,就已经派人接了过来,等到局势不对,福建路出现逃难的百姓,便干脆全族都移到了广东境内,过海来的族人并不少,但并没有整体迁移,因为这里的制度使然,一个大家族要彻底拆分,这个决心不是那么容易下的,再说了圣驾还在,多少都抱有一丝希望。

    

    “那你的府第,也建在那山上?”

    

    此言一出,陈允平顿时明白了,他拱拱手答道:“不瞒少保,抚帅确是批了块地,让下官建屋子,只是家中人口不多,一时也没顾得上,眼下州中各处都需要人手,自家的屋子,迟些再建也是无妨。”

    

    这就有些意思了,叶梦鼎深深地看了他一眼,陈允平并不是他的嫡系,而是上任海司留下来的人,因此在刘禹请求他转任广西路时,自己给予了支持,如今再看看,这个任命便显得有些不寻常。

    

    目前在琼州,掌握民政的一个是知州事陈允平,另一个则是通判胡幼黄,无一例外都与叶府没有关系,叶家二郎的下落,他也打听过,在临高市舶司谋了个差事,也就是说,这块小小的化外之地,竟然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里,就被经营成了铁桶一般!

    

    事情已经昭然若揭了,可他却说不出什么,因为,只有两相对比之下,才能显出这里的可贵。

    

    他是从广州过来的,那里除了改了个名字,和寻常的大宋官府没有任何两样,同样面对数百万的难民,能做到这般秩序井然?饿不死人都是个奢望,至于安居乐业,更是无羁之谈!

    

    突然间,叶梦鼎有些意味萧索,可还是问了一个关心的问题。

    

    “据老夫观之,这里的田亩都已经变成了宅地、道路,你们的粮食从何而来?”

    

    陈允平暗暗松了口气,正色答道:“对于百姓来说,就是用作工换吃食,一日辛苦下来,一百到两百分一个人,如果家中两个劳力,还有结余,孩童入学,官府会包下早中两餐,又省了不少口食,这是其一。”

    

    “其二,官府早在大半之前,就着力前往南洋各国筹粮,每日里,都有粮船自海上来,上个月,光是输入府中的粮食,就不下百万石,如此,若可稍减存粮不足。”

    

    他说得仔细,叶梦鼎听得认真,不由得叹了一口气:“把事情做到前面,是他的长处,可一粒米不种,皆出自海外,万一事有不谐,岂不是麻烦?”

    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