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章 后招-《混在1275》
第(2/3)页
“元人已经进入了临安府,官道不可行,在下的建议是,穿过目山、百丈山,退入严州,再自衢州南下,进入福建路。”
这的确是唯一可行的法子,虽然山路难行,可怎么也在平原地带让元人追杀来得强,苏刘义毫不犹豫地朝他一拱手:“大恩不言谢,也替苏某带句话与你家侍郎,他日若有幸活下来,定当报答。”
来人点点头告辞而去,苏刘义瞅了一眼自己的将旗,一伸手将它从马道的缝隙拔了出来,旗是军之魂,他不想落到元人的手。
“传令下去,全军依次后撤,任何人不得发出喧哗,让熟知地形的本地老卒在前头带路,没有本帅的命令,不得擅自离开山岭。”
走走,苏刘义担心,元人既然已经攻入了临安城,他们变成了腹背受敌,关下的敌人不再猛攻,是因为根本没有那个必要了。
这样,在原来那些守军的带领下,幸存的近万人马深一脚浅一脚地,走在根本看不清的山路,他们除了带关里的存粮,扶着还能走动的受伤弟兄,丢弃了大部分的辎重。
经过一整夜的急行军,当色渐亮的时候,他们已经到了数十里之外的一处无名山谷,一夜的不眠不休,精神又高度紧张,大部分人一躺在地,进入了梦乡,其余的军士不敢生火,只能着山溪啃已经干硬的饼子,一个年轻的军士不知道想到了什么,突然间低低的哭了起来,他的哭声像是疫症一样传染开去,不一会儿,整个山谷都响起了饮泣之声。
“随他们去。”见自己的亲兵打算去喝止,苏刘义出声制止道,这里离着独松关已经很远了,山谷地形低矮四面被挡住,声音传不了多远,而由于山溪涧的存在,这声音听去,更像是溪水潺潺而流,他的人都已经崩了那么久的弦,如果不放松下来,只怕不是哭泣这么简单了。
这里的军士绝大部分出自于淮东,元人已经打入了两浙,又隔着一条大江,他们已经回不去了,客死在异地他乡,连个收敛入土的人都找不到,那种悲切,让苏刘义也心生戚然,官家他们已经走了,自己算再紧赶慢赶,能不能在福建路追得,谁也不知道。
一府之隔,浙东安抚使、知绍兴府王霖龙却是欲哭无泪,四前,官家和圣人的船队在他的眼皮底下穿城而过,随之而来的,是一眼望不到边的难民潮,那些京师百姓,惶恐不安的样子,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里。
可问题是,他该怎么办?京师与他脚下的会稽县城,只隔了一个萧山,元人打进了临安府,会放过近在咫尺的绍兴吗?每每想到这里,他夜不能寐,无数次,弃城而逃的念头都在脑闪过,却又因为心底的一丝侥幸压了下来。
然而到了今,终于无法压制住了,因为元人侦骑出现在萧山县境的消息,已经传到了抚司。
“来了多少,进了城没有?”王霖龙抑制住内心的恐惧,一迭声地追问。
“数目不详,什么的都有,抚帅,还望早做定计。”
定计,他能作什么定计?绍兴府内的戍兵,满打满算还不到五千人,守住会稽县城都很勉强,要让他与城偕亡?那是从来没有过的想法,可现在离城,又能往何处去?
这一次京师的大逃亡,也带动了他府内的百姓,虽然没有人组织,但凡有点家底的,谁会留下来面对元人,偌大的县城,能走的都走了,走不了的,要么是没有去处,要么是无所谓,不定还在打着投效元人,从此飞黄腾达的主意。
有那么一刻,王霖龙也闪过这样的念头,可官家圣人都走了,那么多的朝臣、百姓也都走了,他怎么也拉不下面子来,毕竟这个国家的组织还在,弃官而逃可以,主动投敌还是有些心理障碍的。
在这种患得患失当,一个不速之客突然前来造访,让他不由得一怔。
“福王之子?他还未走么。”
第(2/3)页